再见“老伙计”!36岁的武汉舵落口变电站华丽转型
再见“老伙计”!36岁的武汉舵落口变电站华丽转型
再见“老伙计”!36岁的武汉舵落口变电站华丽转型
6月7日上午11时50分,来自武汉六中的考生陈俊浩欢快地走出武汉二中考场。他说:“阅读材料里的史实直接与湖北武汉相关(xiāngguān),作为土生土长的武汉人,我(wǒ)当时(dāngshí)就产生了强烈共鸣。在作文论述‘青年应该勇敢担当起属于自己的责任’的这部分(zhèbùfèn)中,我就采用了我们(wǒmen)武汉、我们这座英雄城市的抗疫故事作为论述材料。”
据悉(jùxī),今年全国(quánguó)一卷的高考(gāokǎo)作文题以老舍的《鼓书艺人》、艾青的《我爱这片土地》以及穆旦的《赞美》等三篇作品中的句子作材料进行写作。陈俊浩说:“作文题目(zuòwéntímù)第一眼看起来没有头绪,但是当我重新读了(le)一遍前面的阅读材料之后,其中的汉口逃难部分就给了我灵感。”
6月7日,武汉市第三中学考点,2025高考(gāokǎo)语文考试结束后,考生轻松走出(zǒuchū)考场。记者 史伟 摄
作文题三段材料都摘自抗战文学作品(wénxuézuòpǐn)
“1938年夏,汉口战局吃紧”——这是(zhèshì)《鼓书艺人》这一章起笔第一句,接着写道:“逃难(táonàn)者们拥挤在那条小江轮上,天上有日寇的飞机轰炸,江轮从汉口冒着危险沿江而上,经宜昌进入三峡(sānxiá),闯过一个个险滩(xiǎntān)激流。”
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谭邦(tánbāng)和介绍,高考作文题目给出的(de)(de)三段文字(wénzì)都写于(xiěyú)中华民族遭遇侵略灾难深重的年代。艾青的《我爱这土地》写于1938年,穆旦的《赞美》写于1941年12月,老舍的《鼓书艺人》虽然(suīrán)是1948年至1949年间写于纽约,但这一段内容是写1938年一位鼓书艺人带家人登上民生号小江轮,在日寇轰炸下逃难重庆的艰难经历。
谭邦和(hé)表示,武汉和湖北在(zài)那场战争中经历了巨大的苦难,也为抗战胜利作出了特殊贡献。
武汉市第四十九中学高三语文老师张靓认为,这次高考作文是(shì)历史与现实紧密结合的爱国主义教育,很多抗战历史就(jiù)发生在我们脚下(jiǎoxià),武汉是世界认识中国抗战的重要窗口。
老舍和艾青1938年都(dōu)在武汉
得知今年(nián)高考作文题目中有老舍和艾青(àiqīng)的抗战作品,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(jìniànguǎn)馆长周静表示,武汉是1938年“战时首都”,全国文化界名人齐聚武汉,在(zài)中国共产党(zhōngguógòngchǎndǎng)的实际领导下,扛起文艺抗敌的大旗。郭沫若、茅盾、老舍等众多大家都在武汉,将手中的纸和笔(bǐ)当作前线战士的枪,成为抗战历史中的文化力量。所以才有老舍《鼓书艺人》中“1938年夏,汉口战局吃紧”的表述。
艾青也在当时来到武汉,从事抗战宣传工作,居住在位于昙华林的(de)武昌艺术专科学校。在那里,他创作(chuàngzuò)了多首脍炙人口的诗歌。1938年10月,武汉失守。艾青和众多文艺界人士一同撤离,会集于桂林。当年11月,他便(biàn)写出了这首广为传颂(guǎngwèichuánsòng)的名诗《我爱这土地》。
下午,在武钢(wǔgāng)三中考点,等候孩子的家长周女士说:“我中午和孩子简单聊了几句,觉得他审题没(méi)问题,作文的主题就是民族魂。今年是中国人民(rénmín)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,这个题目很有意义。我看网上(wǎngshàng)说,阅读题选用了老舍的《我为什么离开武汉》,高考(gāokǎo)卷出现武汉,我很惊喜,但也有点惭愧。说实话,我之前(zhīqián)对这篇文章并不了解。陪孩子高考,家长也跟着一起学习(xuéxí)。回家后我要把这篇文章拿出来好好读一读。”
周静说,包括昙华林在内,武汉很多地方都沉淀着很丰厚的抗战历史(lìshǐ)、红色历史,同学们要多多走进博物馆、纪念馆(jìniànguǎn)和历史遗迹,用心(yòngxīn)去真切感受这座城市的历史内涵。
6月7日,武汉一中考点(kǎodiǎn),2025高考语文考试结束后,考生们大步走出考场(kǎochǎng)。记者 胡冬冬 摄
英雄城市的精神在抗战中就(jiù)有展现
“前事不忘,后事之师。高考试卷中重温这段历史,表明(biǎomíng)我们对(duì)战争带来的苦难刻骨铭心,对国耻(guóchǐ)家仇不能忘怀,对牺牲的将士和死难(sǐnàn)的同胞追念不已,对世界和平孜孜不倦地追求。”6月7日,华中师范大学教授严昌洪表示,在中华民族最危险(wēixiǎn)的时候,湖北武汉人民,与全国(quánguó)人民一道,用血肉之躯筑成我们新的长城,这段抗战的历史值得考生们重温。
武汉(wǔhàn)保卫战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(guīmó)最大、时间最长、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。此战后,抗日战争进入相持(xiāngchí)阶段。武汉和湖北在那场战争中经历了巨大的苦难,也为抗战胜利作出了特殊贡献。
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胡德坤(húdékūn)介绍,1938年,武汉是全国(quánguó)的抗战中心,全国文艺界人士会聚在此,动员全国人民奋起抗战。
“当时的口号是‘保卫大武汉(wǔhàn)’,世界(shìjiè)目光都聚焦于(yú)武汉。这段历史,在全国(quánguó)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史中都有着重要地位。”胡德坤(húdékūn)说,在那时,“英雄城市、英雄人民”的精神就已展现,它是一股最顽强、最坚韧的抗战力量。今年适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,这段历史进入高考题,“充分说明武汉在抗战中的重要性”。
(长江日报记者(jìzhě)杨佳峰 陈晓彤 覃柳玮 实习生张汇)

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